记得最初教学,一次课堂的打磨可以让我“痛苦”至极,因为光是资料和教案就能够查阅打印几十页,就好比要把所有的各家所长都浓缩在一起,通常一节课准备我需要提前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纠结。应该是从四年前我还在带六年级班级的时候,聂校长要求我们独立备课,面前就有一首诗,而且正式讲课就在第二天早晨,就那样坐在办公室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我备出来了,而且那节苏轼的《定风波》为我和孩子们走近苏轼的开启了“大门”,然后也就是从那以后,独立备课我开始享受它了,当然资料也会查阅,只是我不再依赖别人的教案和设计思路,我会自己先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一步步地在设计在课堂上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是达到。这样一来,我的课堂似乎找到一种感觉:越来越觉得课堂的合一性,因为我和孩子们似乎都是奔向一个目的地去“行走”在课堂上。
当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琢磨文字,就会发现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让你有所触动,咬文嚼字也许就是这样吧,静静地走进课文,去感触课文中一字一句带给我们的触动。
现在已经开始享受独立备课的过程,在所有的资料都已经查阅清楚的情况下,一本课本、一台电脑,然后是静静的时光,享受每个字符从脑海里徘徊然后敲击在文档上的过程,让自己慢慢地沉入词语,然后是文字表达的巧妙,最后感悟到浓郁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当孩子们和我一字字一句句沉浸在课文中,当我们慢慢地好似跟着作者登上长城,感悟“奇迹”的时候,在课堂最后的情感升华的时候,曼妮的眼中泛起了泪光,家长们的神情专注,这样气魄雄伟的课文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情感目标有些许“遥远”,但是她被打动了,我们之间就是相通的。我们在整节课中有激情的赞颂,也有理性严谨的分析,我能够感受到每个孩子和我之间形成的一个磁场,我们都紧紧地围绕着,或快或慢,然后就是一步步地“登上长城”……
(附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长城,感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感悟“奇迹”
1、图文感悟,引发思考
在这节课开始之前,先听一听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出示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并配以不同的长城图片):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分组朗读各国总统对长城的赞美和评价。
2、当你听到这些对长城的赞美和评价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这是一种极高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探究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赞叹的原因。
二、细读文本,探讨“奇迹”
1、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长城被称为“伟大奇迹”的原因。(汇报交流)
2、长城“长”
(1)这是长城被称为伟大奇迹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哪一方面?(长、修筑位置险)
(2)你从何而知,怎么证明它的长呢?(引导找到关键词语)
“一万三千多里”:看地图显示,感受“从东头嘉峪关到西头山海关”的长度,再用实际的距离来感受:到西安有二百多公里、到北京八百多公里等等。
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引导说出:表达更准确)
“一条长龙”:写作方法上,这是作者运用的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或比喻)
这样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
尤其是哪一个词语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特点?(蜿蜒盘旋)图片理解词语“蜿蜒盘旋”
这样长的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观察点上,这是作者在哪里进行的观察?(远看)也就是课本上哪一幅图的描写?
(4)读文感悟,师生共读
难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长城“固”
(1)引导:长城的长是它作为伟大奇迹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从哪里感受得到?(第二段)
这一段的描写突出的是长城的哪一方面?找出文中的关键词(高大坚固)。长城的高大坚固首先是因为它是用什么筑成的?(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作者在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一特点,都是通过介绍长城的哪些部分来表现的?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城墙顶上的城台
(3)我们就随着作者走上长城,去感受一下它的高大坚固:
①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顶上的描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找出关键词(平整、宽)
作者运用的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作比较)
②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通过“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你能够感受到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设计巧妙)
你能在图中分别找出来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吗?你能想象一下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③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城台的作用是什么?(屯兵、相互呼应)
通过堡垒的修筑,你感受到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设计巧妙、功能齐全)
(4)以八达岭长城为例,此景是作者在哪里进行的观察?(走在长城顶上,也就是近看)
(5)读文感悟,师生共读
难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长城“难”
(1)引导感悟:是啊,这样“长”的长城,这样“高大坚固”的长城,怎么能不说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第3段)
(2)如果前面作者从远看、到近观,不同角度来观察描写长城,那么这一段作者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呢?(联想)从哪里看出来?
(3)感悟“站在长城脚下,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当你亲登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长城的绵延起伏,扶着墙上巨大的条石,脚踏平整的方砖,领略那精巧的设计时,自然会想起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如果你了解了它的修筑过程,那才是真的奇迹——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当时长城的修筑工程怎么样?(艰巨)从哪里看出来?(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两三千斤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一块相当于50个你们)还记得长城主要以什么为建筑材料吗?(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当时长城的修筑条件怎么样?(落后)从哪里看出来?(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
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怎么样?(艰苦)从哪里看出来?(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
但是,在陡峭的山岭上,在崇山峻岭上,能够修筑如此长,如此坚固,如此巧妙的长城,他们又是怎么样的劳动人民?(充满智慧)
(5)所以,作者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们——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是啊,那一万三千多里,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
是啊,那崇山峻岭之间的蜿蜒盘旋,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
是啊,那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学生试填)
那平整的城墙顶上,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学生试填)
那成排的垛子、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学生试填)
那每隔三百多米的城台,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学生试填)
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
三、情感升华,感叹“奇迹”
1、小结板书,回顾全文
(出示板书ppt)师进行总结
2、对于长城,你还想知道什么?(歌曲《我的中国心》)
注意到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了吗?“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年将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俗称“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千米。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
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所以,让我们再次赞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所以,我们更应该赞美——
伟大的奇迹,更伟大的人民!
赞赏
人赞赏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安徽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