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适合一家大小出游的黄金周,
长城上的观光客络绎不绝,
他们大多都背着背囊,
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自拍杆,
正着急着往前面那个最有标志性的瞭望口走去。
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长着一副白人的面孔,
蓝眼睛,灰头发,脸庞被晒得微微泛红,
手上戴着一双白手套。
只见他熟练地穿过拥挤的人群,
走到旁边的一处墙角,
将地上一个游客刚刚丢下的饮料瓶捡了起来,
放进了随身拎着的垃圾袋里面。
而在他的身后,
还有不少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有老人、有学生、甚至有几岁的小孩子。
有人好奇了,他们在干什么?
是在录节目吗?是行为艺术?
但其实都不是,
他们只不过是像往常一样,
抽空来长城捡捡垃圾而已。
队伍中领头的这个外国人名叫威廉·林赛,
年出生在英国西北部的利物浦市,
从小长得机灵,
跟许多男孩子一样,喜欢运动,喜欢冒险。
他的小学老师是一名牧师。
他跟小威廉说,
每个人的床头都应该备上3本书,
一本祈祷书,一本圣经,一本地图册。
祈祷书和圣经勾不起威廉的兴趣,
每天晚上睡觉前,
他都喜欢翻翻那本花花绿绿的地图册。
在那本地图册上,
他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锯齿形黑线正静静地躺在中国的偏北部,
旁边写着“TheGreatWall”。
他突然好想去长城看看,
但他的老师却告诉他,
“中国现在正处于变革之中,没有人去那。”
“好吧。”威廉悄悄放下了这个梦想,
直到他上了大学——那已经是15年后了。
有一次,他正跟着表哥在英国哈德良城墙旁跑步,
表哥突然扭头说了句,
“你真应该去跑一跑中国的万里长城。”
威廉听说了中国有一个邓小平,
他要打开中国的国门,
“为什么不呢?
我又年轻,也还没有结婚生子。
现在去一趟中国,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收拾收拾,
年,威廉终于来到了中国,
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长城,
从山海关出发,开始了他的长城跑。
沿途经过一些农民的家,
他便拿出随身带着的一个小本子,
那上面有几句他请中国学生帮忙写的话——
“你好,我是从英国利物浦来的威廉。
我要一个人跑完长城,请帮助我!我需要水和食物。
中英友谊万岁”。
当地农民质朴友善,
看到威廉的“求救信号”,也会带他回家,
让他坐在炕上休息,给他热水和食物,
然后好奇地打量着他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外国人。
但威廉显然忽略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跑不了几天,
他便感到浑身疲惫,食欲不振,
肚子痛到不行,
脚趾甚至出现了骨裂的状况。
没有办法,他暂停了自己的长城马拉松。
休息调整了一阵子后,
威廉重新开始了他的长城跑。
这次他的身体倒没出现什么大问题,
就是每跑一段路,
威廉就会被沿途的警察拦下来,问各种问题。
原来是有人看到这个1米8的外国人在长城上奔跑,
感到奇怪,匆匆忙忙跑到公安局举报了。
在山西榆林,威廉甚至被当成了外国间谍,
被吊销了签证,驱赶出境。
但威廉去而没有因此停止他的旅程。
他返回了香港重新办理了护照,
抓了放,放了抓...
整整78天之后,他终于完成了小时候的心愿,
跑完了多公里,成为了第一个跑完长城的外国人。
在这过程中,他还结识了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吴琪。
他们俩结婚回到英国后,
还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BBC都跑来采访。
回到英国生活了几年后,
威廉发现自己最想念的还是中国的长城。
他跟妻子商量了好久,
终于决定在年重新来到中国。
他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找到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平日忙着选题策划、稿子校对和排版,
周末则拉上一大帮朋友攀长城。
但这时候的他却不及以前兴奋了,
他在攀登长城的途中,
发现了不远处有一个个醒目的小黄点——那是一个个用完的胶片盒。
他忍不住向妻子念叨,
“为什么去人们会忍心在长城上乱扔垃圾,
而不把他们随手带走?
看到那些空瓶,我觉得很难受。”
这样的话重复了好几次,
妻子建议,“看不下去就去捡长城的垃圾吧。”
这个建议倒是提醒了威廉。
紧接着的那个周末,
他穿上一身长衣长裤,戴上一个遮阳帽,
往裤袋里揣瓶水,拎着一个塑料袋,
真的跑到长城上捡垃圾了。
游客留下来的塑料水瓶和食物包装自然不能放过。
有时候纸屑被吹到了城墙的砖头之间了,
威廉都会用手指一点点地抠出来。
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摄影团队,
拍摄完他们想要的照片后却留下了一大堆垃圾。
威廉不好意思开口指责,沉默地在他们身后捡,
其中有一个人看到了说,
“外国朋友,你不用管这个。”
“没事,没事,我应该管,
因为我觉得垃圾在长城上挺难看。”
“外国朋友,这是中国,你不用管,这是中国的事。”
威廉忍不住说,
“我知道长城是中国的,但它也是我们地球的一部分。"
这下子那几个摄影师也不好意思了,
找来几个袋子跟着威廉一起收拾。
威廉创办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
召集中国、德国、美国等前前后后上千名志愿者,
加入到“长城捡垃圾”的行动中来。
威廉的妻儿也一样,
14岁的吉米和8岁的托米成了铁杆的“长城环保者”,
妻子吴琪是“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会长助理。
还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第一次来到长城,
不是很熟悉这里的地势,
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地扶着城墙。
但她依然努力地跟着大队伍,
把那天要“巡逻”的区域都走完。
威廉甚至雇佣了几个周边的农民,
常年在京郊怀柔附近的长城捡垃圾。
长城沿线的这些“环保警示牌”也是威廉带着人树立的,
目的是提醒这些过往的游人,
要保护长城的环境。
与威廉一起共事过的人都被他对长城的热爱感动,
“那些腐烂的垃圾又臭又恶心,
我们看到都想呕吐,
威廉却从来不嫌脏,一把捡起来背下山来。
威廉对长城的保护绝不是停留在嘴上,
而是付诸行动。”
但奇怪的是,捡垃圾的人越来越多了,
长城上的垃圾却一点都没有变少。
过去他们可能三个月能捡满一车子垃圾,
现在一个月就能达到这个量。
威廉明白,要想真正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
从人们的意识入手才是关键。
他发现,
许多人对于长城的感情甚至不及他一个老外来的深重。
在他家里的一堵墙壁上,挂满了关于长城的路线图,
而他的一些中国朋友,
甚至分不清楚山海关和嘉峪关有什么不同。
对于一些人来说,
长城只是一个景点,而不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宝藏。
登上长城,拍照片,发朋友圈,
剩下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在北京怀柔过去有两棵百年树龄的松树,
大家亲切地把它们称为“姊妹松”。
但在近几年,先是“妹妹”夭亡,后是“姐姐”枯死。
因为许多驴友在游玩这段长城的时候,
都喜欢爬到这两棵松树上合影。
年威廉第一次拜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总部时,
他在商店里买了一个地球仪,
长城是地图上惟一的人类建筑,
“没有金字塔,没有泰姬陵,其他名胜古迹都没有。”
年威廉再次那里,
在同一个商店里又买了一个地球仪,
却惊讶地发现长城消失了。
他在媒体报道里面看到,半个长城已经消失了。
如果培养不起来人们对于长城的感情,
做多少事情都白搭。
从年开始,
他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
搜集起长城过去的老照片。
然后带上了沉重的摄影设备,
从玉门关走到老龙头,
重新找到了老照片中出现的个地点,
测灯光、立脚架,设参数...
得到了许多展示长城今夕对比的照片。
他还四处去到中学大学里面做演讲,
跟底下的这些学生,
细细讲述自己心目中的长城。
威廉说,现在许多学校里面都有某某财团赞助的教学楼,
研究院,却从来没有人说过要给学生们建一所“长城研究所”。
年的时候威廉出了一本书,
名叫《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
里面展示出来的物品都是威廉辗转了好多趟才找到的,
可能是一幅画有长城的地图,
可能过去战士在长城上站岗时,
身上佩戴的盔甲和箭头,
“长城上的一砖一瓦都是有故事的。
我希望能让大家明白这一点。”
他还想着,如果能够将这些展品拿到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展出,
还能够向世界宣扬一下中国历史文化。
威廉把他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长城,
甚至惊动了远在西半球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年,他受邀走进了白金汉宫,见到了女王。
她细心地把一枚“大英帝国勋章”别在他的礼服上,
握住他的手,
“我去过中国,去过长城,
你在保护中国的长城,
这是要投入毕生精力的工作,干得很好!”
在社交网络上也有不少粉丝为他鼓掌。
但威廉知道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现在的他身体早已不及过去那么强健,
已经不能每周登一次长城了。
但每去一次长城,
他还是忍不住会带回大包小包的垃圾。
或许等他走不动的时候,
他保护长城的行动才会停止吧。
——号外——
我们花了14天的时间,
收集到了来自全国的家公益组织的招募需求;
我们接下来准备再花14天的时间,
联合来自全国所大学的志愿者团队,
为公益组织联合招募大学生团队/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