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开启“雄关万里,九镇邮情”长城线上集邮文化巡展第七站—陕西站。在即将发行的《长城》邮票中,陕西出现在《长城》第七枚邮票图案中。
第七枚高原北望(9-7)T,榆林镇北台是陕北重镇,是长城的重要一环。明万历年间建造,山顶上筑有明长城最大的军事瞭望台。镇北台共四层高十丈,每个垛口高2米。透过瞭望口,依稀可闻16世纪易马城、红石峡和榆林古城驼铃不断的喧闹市声。
陕西境内长城介绍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她集历史、军事、建筑、地理、经济学于一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把长城比作一条巨龙,山海关是其龙首,嘉峪关是其龙尾,镇北台则是巨龙之心脏。榆林段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榆林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地区之一,曾经有过战国、秦汉、隋、明等朝代修筑长城的记录。陕西榆林境内长城有以下著名景点:
墙的始祖--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秃尾河与洞川沟交界处的山峁上。年被发现,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年---年度“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
年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组成,初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年前后),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据今年前后)毁弃,城内面积逾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重点发掘的外城东门址位于外城东北部,由外瓮城、砌石夯土墩台、内瓮城、门塾、马面、角楼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0余平方米。出土了玉器、壁画、石雕人像、陶器、石质生产工具及大量人头骨等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重要遗物。
石峁遗址系公元前俩世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备、结构清晰、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公元前年左右正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前夜,石峁遗址正处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关键阶段,它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传统认识,对进一步了解东亚及东北亚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图1墙的始祖—石峁遗址)
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墓
扶苏墓在绥德县城内的一座小山顶。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不赞同父亲的苛政,被派到绥德一带监督蒙恬的军务,后来和蒙恬一同被赐死,葬与此地。
史事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络,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工程总指挥蒙恬,公子扶苏为监军。秦始皇狩猎时死于途中,赵高娇诏赐死扶苏,扶苏为避不孝之嫌,饮毒自杀于上郡望月台,后葬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属山顶。
(图2秦扶苏墓)
秦直道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有效的保卫边防和统治地方,在一旦发生战争时,王朝中央能够在最短时间调集兵力,增援前线,而修建的一条高速军事通道。直道在黄陵县西兴隆关处,沿子午岭东侧,经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子长、榆林境再至鄂尔多斯草原,与子午岭西侧道路合一,至包头市西。
(图3秦直道)
神秘匈奴古都--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榆林市靖边县北60公里的白城则村,东南距明长城20公里。统万城是东晋时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于公元年动用十余万民众历时六年建成的大夏国都,也是匈奴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意欲“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统万城由此得名。
统万城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墙体用石灰、石英沙、白黏土经锅蒸板筑夯实,坚硬如铁。城墙上马面林立,对攻城者可从其背后箭射石击,故难以攻破。统万城当初山清水秀,草泽丰美,城内人口最多时达七八万人,集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与一身,空前繁荣,是古代河套地区特大城市。
北魏灭大夏国后,统万城改设夏州,唐天宝元年(年)改为朔方郡,唐宋时统万城是连接关中、中原与西域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宋军于淳化五年(年)攻破西夏后,宋太宗以统万城“深在沙漠难防羌族窃拒”为由而毁废,迁民20万人于今横山、米脂、绥德一带居住,统万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匈奴都城和北方军事重镇年的历史至此结束。
(图4神秘匈奴古都--统万城)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四公里处的红山顶上,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年)。镇北台呈正方梯形,连同台基分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占地平方米。是中国万里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一个墩台,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图5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原貌)
镇北台坐北向南,台基门洞题刻“向明”二字,为万历年间榆林巡抚涂宗浚所书。台基顶面四周相通,十分宽敞,昔日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城将士营房,修复后为长城博物馆。
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扼边关之要隘,军事地位特别重要。登台远眺,北望大漠金沙蓝天,碧水澄光;东看长城逶迤山行,龙游而入黄河;林带交相辉映,西接甘凉古道;南塔方始凌霄,六楼却又骑街。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浩然之气,壮怀激烈。人天合一,构成了无比绚丽的彩色画卷。
(图6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镇北台东款贡城和台西易马城,是华夏名族和谐相处的铁证。镇北台又和台西的的长城书法艺术宝库、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红石峡毗邻,台南便是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古城,集长城文化、大漠草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一身。年镇北台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北台又是战国、秦汉、隋、明长城的必经之处,见证了中国长城的发生和发展,成为中国长城的缩影。
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的“三关一台”,是驰名中外的长城游览胜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
榆林是明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之一。明洪武二年()始有榆林庄,属绥德卫屯所。洪武九年()绥德卫千户刘宠率军民屯驻榆林庄戍守,设千户所。永乐二年()置榆林寨,正统二年()改寨为堡,正统七年()改榆林城。成化七年()置榆林卫,并修筑卫城。成化九年()将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榆林古城的东边有驼峰山,所以又称为驼城。
(图7榆林古城风貌)
榆林古城南有凌霄塔,北有镇北台,街面上有鼓楼、凯歌楼、钟楼、新楼、万佛楼、文昌阁,所谓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城内街道与巷道棋盘式垂直交错。近百条巷道内,有很多明清时的四合院,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同,故有“小北京”之称。
历史上榆林得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东扼雁朔,西卫宁夏,北控河套,南屏关中,为九边锁匙,雄镇三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时延绥镇辖三十六堡,榆林为三十六堡之首,是军事、整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卫城墙,是陕西省第二座大规模的古城垣。榆林历史悠久,文明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
(图8榆林古城牌楼)
塞上摩崖石刻--红石峡
榆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5公里处榆溪河谷,山皆红石。明成化八年,余子俊为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西下,红石映日,分外耀目,红石峡因而得名。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戍边将士与风流名士在此讽咏唱和,石壁题刻极多,现存多块,形成天然碑林。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堪称大观。
(图9塞上摩崖石刻--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石壁现存题刻块,楷、草、隶、篆俱全,字大者达6米,字小者及寸,更有罕见的蒙文石刻,是珍贵的大漠书法宝库,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
(图10塞上摩崖石刻--红石峡)
陕北小华山--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俗称西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山势蜿蜒,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流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正德十三年(),武宗皇帝到此游览,观山状如笔架,赐名“笔架山”。
明正统年间,人们想借助镇水二郎神的威力来治理窟野河的水患,便在此修建了二郎庙,作为山上的一座主庙,这座山就定名为二郎山了。
(图11刀背上的庙宇--二郎山)
高家堡古镇
高家堡古镇建于明正统四年(),是陕北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城堡,也是昔日陕北四大明堡之一。高家堡城墙上部建有一米高的女儿墙,间有垛口,瞭望洞。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该古城无论是街道还是民居都保持了旧时格局,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的好多拍摄场景选在这里,目前拍摄后的场景一条街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图12高家堡古镇)
府谷转角楼
转角楼长城墩台,位于府谷县清水川和小南川沟(宋称乌龙川)的交汇处,当地人称“口子”。是古长城内外往来经过的出入口之一。这里墩台紧密相连,高大雄伟,为长城建筑之精华部分。城墩附近兵营残址,依稀可辨。可见为重兵把守之要冲。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3转角楼)
亲们,动动你的小手指,在下方留言处尽情与小编互动吧!
目前+人已白癜风医院银川哪家好白癜风医院银川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