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完世界那么大看一看琴奇书话
阴山外,长城长,长城脚下是固阳
文·摄影/张阿泉
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长城(TheGreatWall)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它的综合评价是:“约公元前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在明代(公元~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修筑长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因朝代、修筑形式差异等因素,长城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曾分别被称为列城、方城、亭障、塞、堑洛、界壕、边墙、列亭等等。汉代司马迁在所著《史记》中率先使用了“长城”一词,这一名称在汉以后的朝代中普遍得以承认和沿用。
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境内,有闻名世界的秦长城遗迹,但考古学上的“固阳秦长城”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固阳县秦长城,而是指“以固阳县秦长城为代表的,秦国大将蒙恬夺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西北)后于公元前年在阴山山脉新筑的长城”。
固阳秦长城的范围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考古学家罗哲文先生在年12月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及固阳县党政领导的信中曾说“……位于内蒙古阴山深处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我们确认该长城是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修筑的,而且是我国现存至今秦代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固阳秦长城是我国早期长城的典型代表”。
固阳秦长城远眺。考古学上的“固阳秦长城”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固阳县秦长城。蒙恬修筑的秦长城是我国现存至今秦代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是早期长城的典型代表。据《固阳秦长城》(张海斌、杨惦恩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年5月版)一书介绍,固阳秦长城东西向横穿固阳县中部,最西到内蒙古磴口县西北狼山西端(布都毛德沟),最东到呼和浩特市北郊(毫沁营镇坡根底村),是目前确定的唯一的秦代新筑长城段落。
固阳秦长城是秦代军事防线的重点,如弓如盾,它与“秦版高速路”秦直道(公元前年修筑,从秦九原至秦云阳)一起构成了秦代军事战略中互为仰仗的“弓箭组合”、“盾剑组合”。
年,固阳秦长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长城里面有大智慧
所谓长城,从来不是指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完整链条,其中烽火台这一设施最关键,是防御体系的“风暴眼”,里面有很多令人称绝的大智慧(古人没有电话与无线电通讯,传递军情主要靠“闹出动静”,譬如白天光强靠燃烟、夜里黑暗靠举火,同时点发炮响,增加警示;犯敌人数多少,可用燃烟、举火数目来区别;烽火台多设在高山险处,临近3个台可互望,便于互动与传递)。烽火台在汉代称为过亭、亭隧、烽隧,明代称为烟墩。
长城是一个链条,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固阳秦长城在修筑时充分运用了“因地形,用险制塞(平原处修筑得高大坚固,险峻处修筑得低矮狭窄)”的布局原则和“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用料原则,建筑方法有石筑(占70%)、土筑(占20%)、土石混筑(占10%)三种。
固阳秦长城的精华部分均为石筑,石头原料依山选取。
固阳秦长城的精华部分均为石筑,石头原料依山选取(主要有混合岩化片麻岩石块、细晶岩石块),整个墙体采用“干砌石结构”,横断面呈梯形,下宽上窄(一般墙基宽2~3米,残高1米左右,最高可达4米以上),垒砌方法为内外两侧用规整的大块自然石、墙腔中间充填不规则散碎石块。
垒砌秦长城的石头,以混合岩化片麻岩石块、细晶岩石块为主。“石质”固阳秦长城墙体特写固阳秦长城整个墙体采用“干砌石结构”,横断面呈下宽上窄的梯形。固阳秦长城的垒砌方法为“内外两侧用规整的大块自然石、墙腔中间充填不规则散碎石块”。用来垒砌固阳秦长城的石块、石片,都是抗风化力强、抗压强度大、抗冻性能强的坚硬岩石,虽经历了多年的风剥雨蚀,仍然没有发生风化、解体现象。城墙高低不一,沿山势逶迤,两侧壁齐而顶层杂沓,有不少石头表层已生出一层老包浆和黄苔痕……
固阳秦长城上的石头表层已生出一层老包浆和黄苔痕,极具历史的沧桑感。“石质”固阳秦长城顶部特写万里长城今犹在
年5月26日下午,为拍摄纪录片《荞麦花香》的花絮镜头,我终于登上了固阳县境内的固阳秦长城。当时正值夕阳西下时分,长龙一样的石墙在群山之间蜿蜒向远方,像一个沉默的寓言。与伟大的秦代超级建筑工程零距离接触,格外唤起了一份怀古幽情。
站在阴山以北的残垣断壁上极目远眺、思接天涯,我对“长城外”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又多了一层新的体悟,原来世界本无什么中心区域,永远都是城外有城、山外有山。
夕阳西下时分,长龙一样的秦长城石墙在群山之间蜿蜒向远方。虽然被今人整修过,固阳秦长城原始粗糙的风格却没有变,显得整齐而肃穆。老话讲:“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无论秦始皇以何种心态修筑了这条“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中国版隔离墙,留到今天的遗迹以及由此伴生的历代诗词,都沉淀成了一种厚重的文化形态,聊供现代人去凭吊和研究。
秦代至今已是太遥远的历史,而山巅呼啸的风声、夜里升起的明月、坚硬如磐的长城从古到今几乎没什么不同,迅速变幻和刷新的总是时代和人……面对浩瀚无极的宇宙,人类社会的小纷争毕竟显得过于狭隘、自恋与渺小,想来不免令人寂寞。
张阿泉简介资深媒体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第二届“十大藏书家”之一,主张并践行“博览群书与实地调查并重”,著有《躲在书籍的凉荫里》、《慢慢读,欣赏啊》、《书读长城外》、《碧绿与蔚蓝》、《把心放进一个嘎查》等十数部非虚构类“野味”小书,习惯用“文”的语言表述“野”的内涵。
编辑:常羽
琴奇书话∣一个有格调的文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