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复医院国际妇产科论坛在上海召开。大会邀请了来自欧美、亚太、中国内地等的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从基础到临床,高质量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这一主题进行为期7天的线上、线下学术探讨。会上同时进行了“红房子出生缺陷联盟”授牌仪式以及“红房子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成立仪式。
大会致辞
复医院院长徐丛剑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秦净
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鹏
本届论坛大咖云集,特别开设院士专场,来自妇产科领域的5位院士、以及国内外权威专家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术前沿热点。
精彩发言
复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主持大会
郎景和院士作精彩报告
黄荷凤院士作精彩报告
陈子江院士作精彩报告
乔杰院士作精彩视频报告
马丁院士作精彩视频报告
大会主席、复医院院长徐丛剑介绍,“MDT针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专家构成团队,团队成员涵盖了妇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外科、生殖等各相关领域,打破了学科隔阂,通过定期展开深入的讨论,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方案,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而小雪就是这样一位MDT的获益者。
小雪(化名),在34岁这一年结婚怀孕,她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就这样圆满了。然而一纸“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B2期”的病理报告将小雪拉回到了现实。此时,她已怀孕近2个月。
按照国际指南,像小雪这样的IB2期的妊娠合并宫颈鳞癌患者,可以考虑保留胎儿继续妊娠,也可以终止妊娠,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小雪和丈夫具有强烈的保育意愿,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复医院华克勤教授身上,华教授曾完成世界首例中孕期行腹腔镜保留子宫宫颈根治切除术,帮助患者如愿“升级”母亲。
“妊娠合并宫颈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孕周、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孕妇的意愿等若干方面的因素,治疗方案的制定涉及多学科管理。”华教授表示。于是,在一场集结了妇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产科等专家的多学科会诊后,专家们为小雪量身定做了一个能让她最大获益的治疗方案。再次阴道镜和影像学评估明确病灶局限,经过3个疗程的化疗,病灶缩小,去年12月小雪顺利诞下一名女婴,至今她和孩子身体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多学科会诊(MDT),从字面上翻译即multi-disciplinaryteam,多学科团队协作。像复医院一样,如今,医院都开展了MDT多学科会诊,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整合型的“一站式”诊治服务。目前,在国际上MDT已经成为了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模式,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的、罕见的恶性肿瘤。
避免误诊误治,改善肿瘤患者预后
29岁的小汪(化名),从去年年末开始出现月经反复不规律的症状,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疤痕妊娠”,然而经过治疗,小汪的HCG数值不降反升。通过活检检查,病理报告提示:滋养细胞肿瘤。确诊后,小汪又在外院接受了约3个月的化疗。但是,HCG数值仍然没有明显下降,同时还出现了肺感染、骨髓抑制、心衰、腹水、电解质紊乱等危及生命的征状。这一次,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于医院。
既然已经“确诊”,为何还会继续恶化?是否需要手术?如果手术,什么时候是最佳手术时间,采用哪种麻醉方式最安全?这一切,在复医院妇科肿瘤科、麻醉科、放射科、感染科、病理科等相关学科专家针对小汪的病情进行了MDT会诊后得到了答案——首先病理切片会诊,罪魁祸首是罕见的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影像学显示病变弥漫整个子宫,而一系列内科症状是“副肿瘤综合征”。这是一种由肿瘤产物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的内分泌、神经、肾脏等系统发生病变,在癌症病例中发生率1%,非常少见,所以容易误诊。而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为小汪作出了正确的诊断。小汪根据专家们建议的方案得到了妥善的治疗,行全子宫切除后,症状和各项指标恢复了正常。
传统的肿瘤治疗模式中,患者不仅会面临多方转诊、反复检查等困境,医院、各个专家间奔波,同时还会遭遇个人经验主义的弊端——不同的专家经常会给出不同的诊疗方案。撇开治疗不论,对于一些疑难、罕见疾病的诊治,也需要多学科专家群策群力,根据疾病的蛛丝马迹进行综合判断。
而多学科会诊集合了各个领域内的专业力量,各科室专家会对患者的情况作综合的评估,比如放射科医生调阅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从专业角度进行读片;病理科医生要现场根据组织切片介绍病理结果等等,最终与会专家们根据讨论结果共同作出诊断并拟定诊疗方案。既免去了患者的奔波也减少了不同诊疗方案间不必要的“试错”,从而大大提高预后。
全面的诊疗意见,使患者及家属受益最大
22岁的小琦(化名),刚刚大学毕业,却在入职体检中发现双侧乳房多发肿块。而不久前,她的母亲因双侧乳腺癌骨转移去世。复医院乳腺科主任吴克瑾了解了小琦的家族史,在查体后建议尽快穿刺。果然,术后病理显示:一侧为原位癌,另一侧为1级浸润性导管癌。考虑到对乳房外观的要求,且未婚未育,小琦接受了双侧乳房切除术同时进行乳房再造。术后进一步的基因检测显示小琦存在PTEN基因突变,终生患癌风险明显升高。而近来的研究也表明,该突变与人类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以及相关疾病具有密切的关系。
医院迅速为小琦安排了MDT多学科会诊、参与成员包括了遗传学专家、生殖学专家、病理学专家及影像学专家等。多学科专家根据小琦的家系图谱,最终明确诊断其为PTEN错构瘤中的Cowden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携带者具有较高的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患癌风险。考虑到小琦的年龄,团队专家为她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辅助生育技术的选择、生育力的保存、亲属的基因检测、终身的肿瘤管理等具体意见措施。有了明确的诊断和诊疗意见,不仅帮助患者提高了生存期,提升了生活质量,重要的是也给予了患者及其家人终身的健康指导意见。
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复杂多变,尤其是女性肿瘤,与生育、遗传等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患者更需要的是全面的评估,以及综合的诊治及预防建议。而多学科会诊则更好地承担了这一职责。比如,和小琦一样,在复医院,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往往有着更多的诉求,尤其是妊娠乳腺癌患者,在妈妈和胎儿之间,经常会面临两难。手术时机的把握、孕期各项指标的检测、胎儿情况的监控、化疗方案的制定、分娩方式和分娩时间的确定甚至于家属遗传咨询等等,都需要不同学科专家的介入,为妈妈和胎儿保驾护航。MDT团队专家的联合诊治不仅帮助她们合理规划、管理疾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为其家属作出预防建议,更难能可贵的是,为患者带来了极其渴望的生育希望。
MDT,促进诊疗创新、学科发展
小木(化名),是一位2岁孩子的母亲;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全球第二例罹患妇科“双癌”并成功分娩的主人公。
6年前,不到三十岁的小木被先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在她自己将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复医院陈晓军教授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为她带来了人生的第二次生机。作为国内首个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这支队伍集结了妇科肿瘤、妇科病理学、影像学、宫腔镜、辅助生殖、乳腺科以及妇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的专业力量。陈晓军教授和她的团队没有放弃小木。专家们面对面针对小木的各方面病情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全方位把控,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小木得以既获得了生命的安全,又如愿升级成为了一名母亲。
陈晓军教授坦言,全子宫切除是公认的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在一定前提下内膜病变可以实现完全缓解,部分患者仍有生育的机会。但事实上,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治疗是一条荆棘之路!陈晓军教授透露,子宫内膜病变虽然看上去是子宫内膜的问题,其实背后却隐藏着卵巢功能失调及机体内分泌代谢障碍等复杂的病因。由于卵巢功能障碍以及多次诊刮导致内膜过度损伤,即使完全缓解的患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妊娠率也只在30%左右。辅助生育技术虽然对这部分患者的需求打开了希望之门,但经过促排卵治疗,由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上升,内膜病变极易复发,患者面临前功尽弃的尴尬。
这些难题都是横亘在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路上的拦路虎。MDT诊治团队从这些难题着手突破,各方专家群策群力,创新性提出了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的方案、发明了九宫格方法标记病灶部位定点切除、探索出了孕激素保护下促排卵策略……正是因为不同亚专科医生从自己的学科专业角度,对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才使得这些卓有成效的开拓创新,逐个击破了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道路上的难题,提升患者妊娠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复发率。如今,团队专病门诊量逐年上升,仅年一年接诊了近1万名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有效缓解率达95%。MDT诊治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推动规范化诊疗,确保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永远是医疗机构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女性肿瘤尤其是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治而言,病情的进展、病灶的变化都有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单一科室的“单打独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疾病综合诊治的需求。MDT的主要优势就在于降低手术死亡风险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而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中,诊疗过程的规范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由其衍生出的对医疗质量的把控同样是MDT的一大亮点。
MDT诊治过程与医疗质控相辅相成。作为上海市妇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复医院对医疗质量的控制历来毫不松懈。医院国内领先的妇科肿瘤诊治水平和多年来MDT等多学科模式的诊治经验,中心不仅牵头长三角地区妇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签署了“长三角妇科质控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同时启动了长三角地区质控中心合作建设。通过定期交流经验、制定标准、加强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区域内妇科临床质量控制的同质化水平,促进了医院诊治质量的有效提升,并进一步扩大了受益面,让更多患病女性能得到了更有效、更妥善的治疗。中心因此也连续十年获得了上海市优秀质控中心的称号,而华克勤教授也荣获“上海市质量金奖”。
年12月我院获得国家MDT建设项目,MDT的规范化开展对于临床诊治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国内医院,复医院的MDT不仅为患者拟定了精准的诊治方案,同时也为更多的年轻医生和进修医生提供了学习提升的机会。医院妇科肿瘤MDT团队的领衔专家,复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介绍,医院已将妇科肿瘤MDT固定为每周一次,除与会专家外,往往还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各科室医生,通过沉浸式的参与,前来学习的医生往往能有极大的收获。这在很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升。
有数据显示,女性肿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且有年轻化趋势,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而随着治愈率的逐步提升,患者对于愈后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肿瘤多脏器转移等的特性也同样对疾病的诊治提出了多学科的要求。而MDT模式不仅针对疑难、罕见案例迎难而上,同时也综合了更多的专业力量来解决患者的困扰,显现更人性化的关怀。
而作为本次红房子论坛大会共同主席,华克勤教授同样表示,本次论坛内容涵盖围产医学、妇科肿瘤、出生缺陷、生殖内分泌、生殖遗传、生殖免疫、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中西医结合、乳腺及支撑学科等热门学术话题,集合了国内外最前沿学术进展,同时在各分论坛中设有MDT专场,力求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学习,推动我国女性肿瘤MDT多学科防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她们生存与获益的最大化。
更多精彩花絮
撰文:李敏、沈艳
编辑:李妙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