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岂能“自毁长城”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的小河口长城,由青砖修建而成,用白灰勾缝,其门窗也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如今,曾经饱经沧桑的长城砖面已经被抹成了水泥地,历史的印记已经不复存在。就一事一议而言,当地长城的修复工作似乎没有问题,不仅依法依规,还报请了上级审批通过,可就是这样一个层层“合规”的修缮工作,却把“最美野长城”修成了如今这副模样,不仅让文物保护的圈内人为之痛心,就连普通公众面对这样的修缮也难免气愤。
究竟负责勘查制定方案的专家,是何等资历?究竟负责修缮的施工队伍,有没有相应的修复经历?今年初,央视播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系列纪录片,里面的能工巧匠穷尽一生都在追寻“修旧如旧”的技巧,让稀世文物能够鲜活地定格在属于自己的历史瞬间。就算野长城比不上故宫里的文物稀罕,它也是从年延续至今的古迹,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不能直接砌成这样。
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此段长城修缮所有手续合规、结果却破坏了文物风貌,主要是因为目前全国长城修缮并无统一、可操作的标准。有关方面应当根据土长城、砖长城、石头长城的不同类型,确定最合适的长城修缮方案。同时,还要确定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自查和他查等流程规范,让设计方、施工方和专家都参与其中。
事实上,我国对文物修复资质的要求非常严格。根据有关规定,修复人员应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资质,无资质、跨级别修复都是违法的。然而实践中,各地的文保工作却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外行人干着内行事儿,把文物修得不伦不类”的事例。这再次说明,文物保护不仅需要一腔热血,更需要专业知识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对文物真正的保护,不是随心所欲地给它们涂抹上现代的艳俗色彩,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适当加以修缮。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做到“修旧如旧”。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做出批示,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做好文明传承工作,让后人能看到历史本来的风貌,防止不规范的文物修复变成“自毁长城”的胡来。
(via人民网)
保护长城,别帮“倒忙”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新闻,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对于这个两千余岁的文化遗存,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风景画上,停留在“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记忆、象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口号上,而对长城的真实状况知之甚少,对于如何保护更是存在不少误区。
作为一个异常复杂、非常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保护牵涉多省多地,实际状况更是纷繁错综。人们熟知的山海关、八达岭等长城不足明长城总长度的3%,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偏远地区的“野长城”。常年风吹日晒,保护状况堪忧。
一般人想不到,10多年前,长城就已登上了全球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万里长城正在“变短”。
近年来,城砖被盗、贩卖现象时有发生,加之野长城旅游热,人为破坏正在成为长城保护越来越大的威胁。而此次的不当修缮,也正成为长城保护的新“敌人”。
当地文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小河口长城的整个修缮过程合理合法,工艺没有问题,但也承认“修得不好看”。关于长城的修缮,其实业内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到底什么是长城的原状?是原样保持还是“整旧如旧”?此外,在长城修缮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施工单位的资质也尚待进一步严格,对修缮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加强监管。这就需要在长城保护上,有更详实的全面体检和调研,并及时制定修复与维护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整体上,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管措施,在局部上,加以分门别类区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对应的方案。最起码,别让长城修缮变成“破坏性保护”。
在今年的长城公开课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特别向孩子们提到,长城保护重在维护原貌,不根据各处长城的特点进行的重修都不可取。国家文物局最新回应也表示,针对社会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最好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