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修建在存在自然险阻的要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又要考虑节约人力、物力,为此长城施工过程中要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
长城墙体建筑多为三种方式,即石砌、土夯、砖包。石砌是从山上采集甚至从山体上开凿出一定规格的石头来砌筑。用这些石头垒砌长城,形成的墙体称为石砌墙。夯土墙是用木板做夹板,把经过筛选而能够黏合在一起的土壤填塞其中,然后将虚土夯实形成长城墙体。砖包墙是指墙的两面用砖砌成,中间填塞夯土或碎石形成的长城墙体。以砖作为修筑长城的主要材料,只有明长城存在。
明代修筑长城较大规模的时期,主要是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使用地区也主要是在今天的京津冀地区。不仅修筑长城墙体大量用砖,修筑城堡也需大量使用青砖。特别是在隆庆、万历年间,修筑空心敌台,全都是使用砖砌。长城砖按形制可以分为条砖、方砖和异形砖。按用途可以分为砌墙砖、墁地砖、垛口砖、望孔砖、射孔砖等。
选用哪种方式来建造墙体,主要根据修筑长城所在地的原料条件和防御要求来决定。选用当地的原料既节约人力、物力,客观上也提高了修建的速度。
秦始皇长城的墙体在黄河以西利用战国秦长城的部分,修筑工程因便于取土则取黄色黏土夯筑成墙。从现存的长城墙体遗迹看,版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夯筑墙体由低向高逐层向上收分,断面呈梯形结构。大青山和阴山上的长城,墙体砌筑则采用自然石块垒砌的方式。一般用较平整的大块石料作为底层基座,内外墙体使用相对规整的自然石块砌筑,中间以碎石充填,墙体亦有向上收分,横断呈下宽上窄的梯形结构。
在山海关一带的明长城多为青砖包砌的城墙,因为这一代属于战略要冲的防御重点地段,需要建造坚固耐用的城墙。而这一带燕山山脉的冲积扇,有着充足的黄土可以烧制青砖。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建在山上,采石比较方便,所以主要是石砌城墙的形式。八达岭长城等地的长城脚下发现的采石场遗址,与长城的修筑密切相关。
明代以前的长城修建的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上没有形成严格的定式,只有到明朝才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明朝九边各镇长城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在、北京地区已发现的明朝关于修建长城的石刻碑文记载,蓟镇长城大致按三个等级建造。
一等长城多修在要塞部位,一般以方条石为基座,墙身内外两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墙心填以灰土夯筑或毛石砌体。上部的垛口和女墙一律用砖砌出,墙顶也用砖铺墁,以供人马行走。二等长城墙身外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内部用毛石砌体,内侧表面做虎皮石墙面,并用白灰勾缝,垛口及女墙全部用砖砌筑,墙顶也用砖铺墁。三等长城一般用毛石砌筑,内外两侧表面均做虎皮石墙面,墙的厚度、断面尺寸及墙顶上部的做法均根据防御需要和地形条件而定。不同等级的长城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
辽东一带有木柞等形式的长城,与这一带木质建材较多密切相关。在大同镇、宣府一带多为夯土或石城墙。长城向西延伸,进入戈壁、草原、沙漠地带。甘肃敦煌一带燃料不足,山石缺乏,既难以烧砖,又无处采石,古人在此创造出红柳夹杂沙土的夯土墙。这种墙体虽然相对简单,但在戈壁滩上耸立起数米高的土墙,对骑兵也构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起到防御或延缓敌人进攻的作用。
长城修建在建筑材料的选用方面充分做到“就地取材、因材施用”,这样既避免了长距离的运输,充分利用资源,又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施工成本。近几年文物部门在长城沿线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修建长城的砖窑、石灰窑和采石场等遗址遗迹。
长城附近的这些修建长城使用的各种建筑原材料加工场,以明代修建长城所使用青砖的烧砖窑发现最多。明长城延庆小张家口、北京门头沟的柏峪村、唐山迁西的洪水口村、抚宁的板厂峪村都发现有明代的砖窑。
长城砖窑中最有代表性的“板厂峪窑址群遗址”位于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这处遗址是年秋发现,共发现存有长城砖的砖窑60余座,省文物部门对其中的两座完整砖窑做了考古发掘。年5月,“板厂峪窑址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板厂峪长城砖窑直径为3.5米至6米不等,窑深约3.5米。砖窑里面大都保存着当时烧好的筑长城用的青砖,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9厘米,重10.5公斤左右。码满砖的每座砖窑里码砖20层,存砖余块。
中国历代修筑除了通过就地取材降低建筑成本之外,还有一个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尽量利用以前朝代所修建的长城。后世修建长城尽量利用以前的长城遗存降低长城修建的成本也成为一种原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绝大部分是利用前代已有长城墙体,进行修缮和增补而成。秦始皇长城大体分为西、北、东三段,其中西段主要是将秦昭襄王长城“缮而治之”,北段主要是利用战国赵、燕两国的北长城。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